军团装备作为二战风云中提升战斗力的核心要素,其使用方式直接关系到战场胜负。军团城市是获取高级军备的唯一途径,拥有指挥官权限的成员可将普通城市改造为军团城市,通过商业区贡献资源激活高级军备生产线。军需部作为运输中枢,支持成员间调配资源、补给品及军备,例如喀秋莎火箭炮需在军团城市二级兵工厂建造后再分配至前线。这种共享机制强化了团队协作,但需要精确计算运输时间与路径,避免被敌方截获。
陆军军备构成地面作战主力,需根据战场需求灵活搭配。轻型坦克适合快速突袭,重型坦克承担前排抗伤,反坦克炮和榴弹炮提供远程支援,尤其在森林地形中能发挥额外攻击加成。攻城车专精建筑破坏,需与坦克配合规避敌方炮塔仇恨。摩托化步兵视野较大且对士兵伤害突出,适合突击敌方后排炮兵单位。各兵种存在明确克制关系,例如火箭炮对车辆单位可造成4倍于自行火炮的伤害,但需严防敌方空军针对。
空军与海军军备在特定战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。侦察机承担侦查任务,战斗机制空权争夺,轰炸机执行对地打击。海军舰艇如驱逐舰可切断敌方补给线或提供岸防支援,但受限于地图水域分布。军团解锁的龙卷风自行防空炮是应对成群轰炸机的有效手段,其射程与火力远超普通防空单位。空军单位操作需注意燃料补给与起降周期,海军行动则需避开敌方岸防火力覆盖区域。
军团装备的使用强调多层次协同。炮兵单位射程虽远但依赖视野,需搭配侦察车或坦克开图;火箭炮应远离交战区专注输出,同时需要装甲单位吸引火力;步兵在占领建筑时具有不可替代性。成员需通过军团频道实时协调,例如集结坦克掩护喀秋莎输出,或调动防空单位拦截敌方轰炸机编队。地形与天气因素会影响军备效能,丘陵地带可提升炮兵射程,暴雨天气则会延缓运输速度。
资源管理与战术规划是发挥军团装备效能的基础。指挥官需平衡军备生产与资源消耗,优先保障关键单位如喀秋莎火箭炮的建造资源。战场中应建立补给线确保弹药与修理工具供应,通过商业区交易稀缺资源。侦察情报决定装备部署效率,开战前需摸清敌方阵容和防御薄弱点。心理战术如佯攻撤退可诱导敌方进入预设火力圈,但需避免过度分散兵力导致防线崩溃。